close

兩軍相遇,列陣叫罵。雙方大將出馬,在陣前鬥上一二十個回合,然後某一員大將手起刀落,斬敵將於馬下。接下來就是得勝一方的大軍趁勢猛衝,取得勝利。

這樣的場景,在以《三國演義》為代表的很多古典小說中都常常出現。我們應該知道的是,古代的戰鬥不可能如此簡單,更不可能幾萬大軍的勝負就由兩個大將的鬥武來決定。而那些馬上戰鬥的描寫,也大多是不真實的。

為什麼說《三國演義》的的馬上戰爭是假的,只因這個東西沒發明

中國早期的騎兵,是以弓箭為主要武器的,但是也可以用一些比較輕巧的格鬥兵器,他們所用的盔甲也相對簡單。後來騎兵們的裝備升級,出現了使用重型矛、甚至大刀、大斧等武器,而且還出現了裝備重皚甲的騎兵。出現這樣的轉變,是因為馬鐙的發明。

為什麼說《三國演義》的的馬上戰爭是假的,只因這個東西沒發明

馬鐙是掛在馬鞍兩邊的一對腳踏,可以幫助騎士方便地上下馬。馬鐙在軍事上的重要意義,在於可以支撐騎兵的雙腳,使之可以在馬上發揮自身的全力,而不至於跌下馬來。在馬橙發明之前,騎兵們只能用雙腿夾緊馬腹,還要用手握住韁繩,這樣才能保證不掉下馬。

為什麼說《三國演義》的的馬上戰爭是假的,只因這個東西沒發明

西晉就出現了一種單邊的馬鐙,但是這種馬鐙是用來上下馬的,對於馬上的戰鬥影響不大。根據考古發現,可以雙腳踩踏、在馬上支撐身體的真正馬鐙,大概發明於公元3~4世紀。

馬鐙發明之後,騎士可以用雙腳保持身體的平衡,從而把雙手解放出來,用來使用更多樣化的重型格鬥武器,格鬥的動作也可以變得更加複雜多樣。但是在《三國演義》那個時代,目前還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馬鐙的出現,所以那些馬上戰鬥,是不符合當時的具體情況的。

為什麼說《三國演義》的的馬上戰爭是假的,只因這個東西沒發明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即使在馬鐙發明並且普遍應用之後,大將陣前鬥個幾百回合的場面,也不大可能出現。古今中外的騎兵,主要作戰方式無外乎利用馬的速度與衝擊力,在平治行進中斬殺目標。如果你小說中那樣兩人纏鬥,那就失去了騎馬的意義了。

來源ddnews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三國演義
    全站熱搜

    離歌暢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