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印度是一個歷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包括了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不丹等國家的領土。它既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同時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發源地。這即是《西遊記》中唐僧欲取得佛教真經,必須千裡迢迢的去古印度的原因。

古印度當時被我國稱為“天竺”國,是怎麼由來的呢?

其實早在西漢張騫通西域後(公元前2世紀),我國即已經知道了古印度這個國家。當時,稱呼它作“身毒”,並企圖與之通往。“身毒”是古印度梵文Sindhu的譯音。《史記·西南夷列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張騫出使大夏(回)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qiónɡ)竹(四川邛地產的竹子,可做杖)、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從四川商人那裡買的)’。或聞邛西可二千裡有身毒國。……誠通蜀,身毒國道便近,有利無害。於是天子(漢武帝)乃令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使間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國。至滇(今雲南境內)……歲餘,皆閉(堵塞,受阻)昆明,莫能通身毒國。”《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的記載與《史記》大致相同,亦稱“身毒國”。

《後漢書·西域列傳》中列舉了西域諸國,其中即有“天竺國”。在介紹它時,說:“天竺國,一名身毒”,“其國臨大水(海)”、“卑(bēi,地勢低下)濕暑熱”,“修浮屠道佛教”“別國數十(分裂為若干個小國),國置王”,並且出產“諸香、石蜜、胡椒、薑” 等物產。可見,到了東漢時,中國已經稱古印度為“天竺國”,而且對它的了解也比西漢時詳細得多了。到東晉時,高僧法顯(334—422年)曾去古印度遊學,並取回大批梵文佛經。法顯回國後,寫了《佛國記》一書,記述了他從399至413年的旅行經歷。該書又名《歷遊天竺記》《昔道人法顯從長安行西至天竺傳》等。天竺國,已經成為了中國尤其是佛教界對於古印度的廣泛稱呼!

這一稱呼一直延續到了“唐僧取經”時(注),所以《西遊記》中稱西方佛祖居住地,也即是唐僧取經要去的地方為“天竺國”,即是很自然的事了。

稱印度是在唐僧,即玄奘“取經”後才有的,玄奘取經回國後寫了一部《大唐西域記》,書中說:“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玄奘精通梵文,他的音譯更為正確、精準。從此,人們才對古印度地區不再叫作“天竺”,而是叫作 “印度”了。

註:唐太宗貞觀年間,大臣魏徵主編的《隋書》,在其《西域列傳》中講到“以女為王”,“俗貴婦人,輕丈夫(男人)”的“女國”時,說其國“多鹽,恒(一直)將鹽向天竺興販,其利數倍;亦數與天竺戰爭”。這說明,在唐初唐太宗貞觀年間,中國管印度也是稱呼“天竺”。

《西遊記》為什麼稱古印度為“天竺”?

內容摘自四大名著專題網站

 

參考來源:《西遊記》為什麼稱古印度為“天竺”?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西遊記 古印度 天竺
    全站熱搜

    離歌暢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