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歷史上有哪些人當了刺客的獵物?

人類歷史上有無數的刺殺行為,無論中外,概莫能外。對於刺殺現象,我們的認識無一例外,都是從刺客開始。刺客的刺殺行為,與個人英雄主義、一往無前的決死精神緊密相連,總是能首先打動我們那顆傾慕強者的心,如果放大到民族背景之下,則會更多地觸動一個群體相當隱密的意識,從而形成無法估量的效應。毫無疑問,在刺客與被刺者之間,我們總是感覺到兩者在道義上的不平等,作為弱者代表符號的刺客總能被冠上正義與值得同情的外觀,所以一聽到刺客,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荊軻、豫讓,而沒有人首先會想到贏政、趙宣子。

辭海上說,刺客是“懷挾兵器進行暗殺的人”,這些人的背景十分複雜,以至於太史公司馬遷在寫作了“遊俠列傳”之後,又在煌煌《史記》中專門辟出刺客列傳一章加以記述。在西方,刺客的英文為“Assassin”(以暗殺為職業的人)。該詞源於古阿拉伯語,最早出現於12世紀以刺殺十字軍為目標的伊斯蘭密教組織,擔任暗殺職責的組織成員常服用一種由印度大麻提煉的麻藥Hashshashin(又作Hashishin)壯膽。所以,人們通常認為刺客就是出於某種目的(政治的為主了,足見人類的劣根性)負責對目標進行謀殺的人。

這樣的人有兩種結局,如果謀殺的是當權者,那就是反賊,是公敵,被當局目為十惡不赦之輩;如果謀殺的是非當權者,那麼在實現個人英雄主義之餘,還可以在當時落得個好的名聲。正是由於手段上具有謀殺犯罪的天然色彩,加上被刺者的地位與權勢特徵,使得刺客在人類的角色中,自始即具有揮之不去的神秘感、悲壯感。因此,司馬遷在其《史記》一書中為歷來為正史所不齒的刺客立傳,可謂是石破天驚。而李白在俠客行一詩中借詠俠客而歌頌刺客,則更是俠中之大俠所為了。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在李太白的筆下,刺客何等壯觀瀟洒。

由此為起點,千百年來,人們為刺客灑下了太多或同情或仰慕的淚水,寫下了太多或壯麗東纏綿的詩篇。我們這個民族經歷了五千多年歷史,關於刺客的文章可謂汗牛充棟,可是,卻沒有人關注刺客的對手,他要刺的那個人,也就是他的獵物們。

為什麼某人會成為刺客的獵物,而不是別的人?

為什麼某人應當成為刺客的獵物,而不是別的人?

某人怎麼樣成為了刺客的獵物?

老子說萬物相生相剋,既然如此,刺客與他的獵物之間也是相生相剋的一對矛盾,面對刺客躲在暗處精心籌劃的致命一擊,那些獵物們又是如何應對和破解的呢?

本書就是想研究這個沒有多少人關注過的問題。

歷史是一個具有永恒魅力的話題。我們來自於歷史,我們的今天也終將成為歷史。面對方興未艾的寫史熱、讀史熱,我們應當如何定位歷史?

–歷史也是生產力

歷史是鏡子,李世民就說過可以正衣冠之類的話;有人說歷史是智慧老人,可以提供取之不竭的典故。無數史實告訴我們,歷史的作用,遠不僅是案頭閱讀的助興,也不是廟堂推演的籌策,就是無賴流氓如韋小寶之流,在幫助老毛子造反的時候也會藉助改朝篡代的中國歷史而汲取力量與智慧。其實歷史也是生產力,同樣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因此,有人說歷史是財富,我一點也不反對。歷史是特殊的財富,需要我們重新定位和挖掘。前段時間,阿三有一個大哥,在夢遊之後,居然指出了某朝皇帝埋下的寶藏,呼籲領導人進行挖掘居然有所收穫,這樣的資訊,在古老而沉澱豐富的中國,當也不是什麼難事,歷史,就是這樣子讓我們豐富和龐雜。

有人說中國人總愛向後看,抱著歷史研究個沒完,美國人習慣向前看,所以美國科技發達,科幻大片橫掃全世界。這大抵是沒錯的,不過換位思考一下,一個滿打滿算才二百多年歷史的國家,你讓他向後看,充其量又能看多遠呢?他只能向前看,向遠處看,這是西方文化思維決定了的。而作為古老東方文明代表的中國,可以向歷史學習借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所謂“殷鑒不遠,當在夏後之世”,前朝歷史以它無可取代的資料價值和警礪功能,不斷地幫助後來者,幫助他們要麼儘早發現將傾的徵兆而早作綢繆,要麼在大廈傾倒之後儘快總結教訓,以便改朝換代繼續上路。“亡人國者先亡其史”,歷史對於中國人,早就超脫了所謂鏡子的庸俗實用定位,說歷史是中國特色的生產力,我一點也不反對。

–歷史不僅僅能寫得好玩

歷史一直是中國人內心中紐結而不可揮去的一個靨。隨著物質的漸漸豐裕,中國人的精神需要一下子成了大問題。縱觀近百年中國歷史,可以說中國歷史與傳統均出現了巨大的斷層,既有人為的因素,也有歷史不可抗拒的原因。滿清的崩潰,反映的不僅僅是民族自強的呼聲,更是民族內鬥的縮影。滿人通過趁人之危和民族屠殺而取得天下,在占人口絕大多數比例的漢族人中,此仇恨雖歷二百六十年而不杇,辛亥革命的意義,當主要在漢族人重掌河山,把握了中華民族前進的方向。民國以降,內憂憂到極致,外患患到將亡,直到新中國建立,各類矛盾始有了一個初步的界定與劃分。

文革的陰影散去之後,人們開始以更新穎的角度看特離自己最近的歷史。在一片紛紜之中,驚魂初定的人們開始放遠眼光,逐步超脫出固定的所謂史觀,重新界定是與非,真與假,對與錯。在這一系列令有眼花繚亂的歷史性動作中,惟獨涉及歷史的部分,恰恰是我們民族能全員參加全員辯論的。於是,在改革開庭之初的中國,歷史成為顯學,成為與政治及一切大事相綁定的重要學問。直到易中天以自己的方式讀史,人們才發現,原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獨具特色的歷史美學,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把歷史講得更好聽,寫得更好看。於是,一系列的歷史大作問世,歷史在迅速成為顯學之後,開始借且自媒體時代的工具,成為人們飯後消遣與娛樂的一部分。有些人說,歷史是嚴肅的,可以寫成供中學生臨摹的範文;有些人說,歷史就是玩兒,就是TMD玩藝兒,必須寫成看了讓人發笑的諧趣。其實歷史就是歷史,不可能因為你嚴肅而變得毫無生趣,也不可能因為你不尊重而變面某些人的玩物。面對汗死牛、充滿棟的歷史文章,我們要說的是,歷史不僅僅要寫得好玩,還在在讓人發笑出汗之作,引發大腦的若干運作,引起人們的體味。這才是歷史作品,所應當具備的價值吧。

無論我們用什麼筆法技巧,歷史都只是歷史。因此,歷史應當寫得好玩,但不能僅僅是好玩。好的歷史作品,應當不僅僅是閱讀的快餐,還要能提供一些回味。

轉自ddnews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歷史
    全站熱搜

    離歌暢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